说到罗永浩,我想大家都知道,现锤子科技董事长,但今天不是谈论他,我们来看一下“罗永浩背后的男人”——冯唐,想必都听过“春风十里不如你”这句话,曾因一部剧而让这句话热度高居不下,造此句的本尊就是冯唐,本名为张海鹏,其笔名取自于初唐四杰之一大诗人王勃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中的“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冯唐在很小的时候就感觉到了人生短促,有一种“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的感觉。在看云、看花的过程中,冯唐感觉时间在流逝,岁月在侵蚀,冯唐想要在年轻的时候尽能力地去做一些事情,于是选择了“冯唐”这个笔名。
当医生、商人、作家这三个身份出现在同一个人身上,不免会好奇,怎会有这般“跨界大佬”。
冯唐起初是医生,后见过生死转战商业,业余写作,他常常调侃副业比主业做得更好。对于冯唐看来“从医,看的是生死;做管理,经历的是人性;写作的永恒主题,最终的主题,就是生死和人性。”
以前多听于冯唐的播客《资治通鉴》《易经》等历史经典著作,最近关注到他的现代“批评文学”作品时感慨颇多,在阅读冯唐的一系列书籍后,《稳赢》中的理念尤为深刻。
当研读冯唐《稳赢》时,“生命有限,知止远远强于拼命装”的清醒认知,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在教育职业生涯中容易迷失的方向。书中“做事硬,做人稳,步步能赢”“不着急,不害怕,不要脸”的人生智慧,更与我一直秉持的“天下读书,唯笨不破”的坚守产生了奇妙共鸣。这种共鸣,再融合“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的古训,教育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事业,既需传承千年古训中的道德根基,又需汲取《稳赢》等现代著作中的实践智慧。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这些理念不仅是个人修身的准则,更是职业发展的指南,能帮助我们在有限的教育生涯中,摒弃浮躁、坚守初心,以扎实的行动与稳定的心态,实现育人价值与自我成长的“双赢”。
冯唐“做事硬,做人稳,步步能赢”的理念,与“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的古训高度契合 ——“做事硬”是“立言”“立功”的实践支撑,“做人稳”是“立德”的外在体现,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我们教师在职业道路上“步步能赢”。对于教师而言,“做事硬”意味着以专业能力深耕教育,“做人稳”意味着以稳定心态应对挑战,唯有二者兼具,才能真正实现“立言”与“立功”的职业价值。
“做事硬”是教师“立言”“立功”的专业底气。冯唐笔下“做事硬”强调扎实积累与极致追求。在大学语文教育教学中,它体现为教师对教学能力的精研:备课时广查文献、梳理观点;提升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时,布置任务、指导讲授、合作探讨;创新教学则引入新媒体,将课本语文知识点与数字媒体创作结合。在大学的语文课程中应打破文学与学生的情感隔阂,融合文学与心理学知识,设计“文本细读 — 情感共鸣 — 创意表达”模式,挖掘学生各自特长,鼓励学生勇于表现自己,并积极传承与创新文学内核。恰如“德立,口吐莲花和攻城略地的成功概率就高出很多”所述,教师以“做事硬”在“立德”根基上,将道德修养转化为专业性实力,强化教育实践效能。
“做人稳”是教师“立言”“立功”的精神定盘星。它绝非世故圆滑的处世哲学,而是冯唐所言“情绪如深潭静流,原则若磐石屹立,人际似春风拂面”的智慧修为。教育征程布满荆棘:教学设计遇冷、课堂管理失序、家校沟通受阻…… 唯有秉持“做人稳”的师者,方能以澄明心境穿透迷雾,在纷扰中守住教育初心。唯有以沉稳心性坚守立德树人之本,方能在三尺讲台上立得住、行得远。
“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生命不停,修行不止。立德是智慧、慈悲、美感。智慧是三观、方法论、进退的分寸、对灵肉包括情绪的管理等;慈悲是善良、底线、同理心、有所不为和有所必为等;美感是对于眼、耳、鼻、舌、身、意综合愉悦的感知力和鉴赏力,说不清,但就是知道。立德是一切立言和立功的基础。德立,则言成功就。德不立,虽有少数运气超好的人依旧能成事,但是,这样的立言和立功往往不能持续,本人不能善终。这“三不朽”,不仅是对教师,同样较之于学生,我们都应以此为准则目标,自身行于立德,德生于言,言精则“功盖千秋,永垂不朽”,如果能够把上述的道德传给后辈,发达十代以上;把耕读的习惯传给后辈,希望他们能简单守成,发达六到十代;把读书、写书的能力传给后辈,希望他们立言,发达三到六代;把财富和权势传给后代,希望他们立功,发达止于三代之内。
冯唐“不着急,不害怕,不要脸”的人生理念,为教师破解职业困境提供了“松弛感”——在快节奏、高压力的教育环境中,以“不着急”的耐心对待成长,以“不害怕”的勇气面对挑战,以“不要脸”的坦诚突破束缚,让教师职业发展在“稳”中求进,在“松”中提质。这“三心”与“立德立言立功”的追求一脉相承,是教师在有限生命中实现职业价值的重要支撑。
“不着急”是教师应对成长焦虑的解药。教育的本质是“慢”,学生的成长、教师的专业提升都需时间沉淀。“不着急”的教师,懂得尊重教育规律,不“揠苗助长”,而是关注其学习习惯的养成;不追求自己“快速成名”,而是专注于每一次教学的打磨,最终形成独特教学模式,这种“不着急”的“笨功夫”,正是对“天下读书,唯笨不破”的践行,也是对“立德”的坚守。
“不害怕”是教师突破职业瓶颈的动力。教育工作中,挑战无处不在,新型教学技术的学习、复杂教育问题的解决、外界质疑的压力……“不害怕”的教师,能以勇气直面困难。这种 “不害怕”,是“做事硬”的体现,也是“立德”的延伸——以勇气承担教育责任,用行动证明教育价值。
“不要脸”是教师打破职业束缚的钥匙。“不要脸”不是放弃尊严,而是冯唐所说的“放下虚荣心,敢于承认不足”。教师难免有知识盲区、教学失误,“不要脸”的教师,能坦诚面对自己的不足,课上被学生问倒时,坦然承认并共同探究;教学方法出错时,主动反思并及时调整。这种坦诚不仅不会损害教师权威,反而能赢得学生的信任与尊重,也为“立言”积累了“人气”。正如“道德传家,十代以上”的古训所启示的,真诚与坦诚是“立德”的重要内涵,教师以“不要脸”的坦诚面对自己,正是对“立德”的践行,也是推动“立言”“立功”的重要前提。
从“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的古训,到 “道德传家,十代以上” 的箴言,再到冯唐 “做事硬,做人稳,步步能赢”“不着急,不害怕,不要脸” 的理念,我们清晰地看到教师的职业成长,需以“立德”为根基,以“知止守拙”为路径,以“硬做事稳做人”为方法,以“三心”为护航。在有限的生命中,教师唯有摒弃“拼命装”的浮躁,坚守“唯笨不破”的扎实,以“立德”涵养初心,以“立言”传递智慧,以“立功”实现价值,才能在职业道路上“步步能赢”,不仅培育出有道德、有能力的学生,更能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作为新时代教育工作者,我们当以这些理念为指引,在教育实践中守道笃行,在心稳致远中践行使命,让“道德传家”在教育中延续,用有限的生命,创造无限的教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