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十七载的人生旅程中,书籍如同忠实的朋友,陪伴我走过青涩年华,步入教师行列。从《水浒传》的英雄气概到《青春记忆》的纯真年代,从《人类简史》的宏大叙事到《理想国》的哲思探求,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坚韧意志到《乡土中国》的文化洞察,再到《奋斗》的现实观照——这些经典著作如一座座思想灯塔,照亮了我的精神世界,塑造了我的教育理念,指引着我的职业发展。
经典阅读是思想成长的沃土。作为艺术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我曾在艺术创作中追求形式与色彩的美感,是《水浒传》中那些充满生命张力的形象让我明白,真正的艺术不仅需要技法,更需要深厚的人文关怀。《理想国》中柏拉图对正义与教育的深刻论述,使我认识到教育的本质在于引导灵魂转向真理;《人类简史》以跨学科的视野重构人类发展历程,培养了我跳出专业局限思考问题的能力;《乡土中国》则让我理解了文化根脉对个体与社会的深远影响。这些经典文本如同一面面镜子,映照出我思想的局限与可能,促使我不断突破认知边界,形成更为成熟、系统的思维方式。
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经典阅读与教育使命密不可分。我的阅读之旅,始于故事,终于思辨。年少时读《水浒传》,看到的或许是“快意恩仇”的爽快;但成为教师后再回想,我看到的更多是“命运”与“环境”对个体的塑造。这让我时常反思:在我的课堂上,那些看似“平庸”甚至“调皮”的学生,其背后是否也有一个我未曾试图去理解的、复杂的“江湖”?阅读,就这样从单纯的审美,变成了理解人、同理心的起点。它教会我,教育的首要前提,是看见每一个具体而鲜活的人。
这种对“人”的关注,亦是在阅读之中找到了学理的呼应。费孝通先生笔下的“差序格局”,如同一把钥匙,解开了我心中许多关于学生行为模式的困惑。来自不同家庭、不同地域的学生,他们处理人际关系的方式、对权威的看法、对集体的认知,都带着其成长环境的深刻烙印。我开始理解,所谓的“学生问题”,有时只是两种文化逻辑在校园场域内的碰撞。经典文本没有给我现成的答案,却给了我一副观察教育的“镜片”。它让我摒弃了简单的是非判断,转而寻求更深层的文化理解,并尝试在我的艺术基础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去观察和表现这种种潜藏于生活肌理中的“文化密码”。
作为艺术专业的教师,我曾一度将技法传授视为核心。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与《理想国》从两个维度重塑了我的职业认知。保尔·柯察金的坚韧,其伟大不在于他成就了何等功业,而在于他在极限的困境中,依然奋力守护着内心的精神之火。这让我思考,在职业教育中,我们传授的究竟是谋生的“技能”,还是塑造一种能够直面人生无常的“精神力量”?而柏拉图对“洞穴隐喻”的阐述,则如当头棒喝——如果我仅仅教会学生如何娴熟地描绘眼前的静物,却不曾引导他们去思考光影背后的真理、美与正义,那我与那个只满足于墙上影子的囚徒,又有何异?
正是这些思考,将我的阅读与实践紧密焊接在一起。我深切地体会到,新时代教育者的使命,绝非知识的“二传手”,而应是思想的“摆渡人”。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获取技巧性知识的渠道远比我们想象的多。教师不可替代的价值,恰恰在于运用其所沉淀下的人文精神、批判性思维和价值判断力,去唤醒学生的灵魂,帮助他们构建一个丰盈而稳固的内心世界。
经典著作之所以成为经典,在于它们能够穿越时空,与不同时代的读者对话,激发新的思考与创造。作为青年教育工作者,我深感自己肩负着传承文化与启迪心灵的双重责任。在未来的教育道路上,我将继续以经典为伴,不断汲取思想智慧,将阅读所得转化为教育实践的创新动力,在培养学生的同时实现自我成长,为“学习强校”和书香校园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