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回首个人的精神成长与职业轨迹,我清晰地看到,那一条蜿蜒向前的路径,并非由砖石铺就,而是由一本本经典著作的文字所照亮。它们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塑造我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道德观的“基石”,是指引我作为一名新时代教育工作者前行的“灯塔”。
一、经典著作:塑造思想的“基石”与眺望世界的“窗口”
我的阅读启蒙,始于家里书架上泛黄的《论语》和《增广贤文》。起初,那些佶屈聱牙的句子于我而言只是考试的负担。直到某个深夜,读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时,一种跨越千年的共鸣猛然击中了我。这八个字,如此朴素,却又如此深刻地揭示了人际交往的黄金法则。从那时起,《论语》不再是冰冷的文本,而是一位谆谆教诲的长者。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让我学会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统一;他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在我心中刻下了求真务实的治学烙印;《增广贤文》中“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更让我明白观察,实践的重要性。而后随着岁月的成长,中学阶段时毛主席的"心之力"更在我无数长夜奋斗中给予了无限的力量。
进入大学,柏拉图的《理想国》为我打开了另一扇思想的天窗。书中关于“洞穴隐喻”的论述,让我第一次系统地反思“何为真实”、“教育何为”。我们是否也曾是洞穴中的囚徒,将墙壁上的影子当作世界的全部?而教育,不正是一个将人转向光明,引导他走出洞穴,认识真实理念世界的过程吗?这种对教育本质的哲学叩问,深深地浸润了我的思想底色,也从而进一步让我深刻的认识到“教育非它,乃灵魂的转向”,以已之力推动孩子们的成长。
这些经典文本,一东一西,一古一今,在我精神世界构建了一场持续不断的对话。它们教会我“吾日三省吾身”的内向审视,也赋予我“勇敢走出认知洞穴”的外向探索勇气。这种由经典阅读培育出的批判性思维、人文关怀与理性精神,成为了我思想成长的坚实“基石”,也为我日后选择并投身教育事业,埋下了最初的种子。
二、阅读实践与教育使命:在传承与创新中培育“完整的人”
成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后,我的阅读实践从纯粹的个人修养,自然而然地与职业使命紧密结合在一起。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成为了我的案头必备,书中没有高深的理论,只有充满教育智慧与炽热情怀的实践箴言。他告诉我:“教育者的关注和爱护在学生的心灵上会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这让我时刻警醒,教育的对象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而非流水线上的产品。
同时,重读经典也让我对新时代教育工作的“使命担当”有了更深的理解。在信息爆炸、价值多元的今天,学生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迷茫与挑战。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碎片化的知识和应试的技巧,更需要一种稳定的价值锚定和强大的精神内核。而这一切,恰恰能在经典中找到源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所承载的家国情怀;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所彰显的独立风骨;东坡居士“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那份豁达乐观;毛主席“待到山花烂漫时,他在丛中笑”的无私奉献精神,乃至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里昏暗窑洞里那一盏希望灯光和向上的倔强身影所孕育出的“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使命担当,都是对抗精神虚无、塑造健全人格的宝贵资源。
我的使命,就是成为这座沟通经典与学生的桥梁。通过我的解读与引导,让古老的智慧在年轻的心灵中重新焕发生机,帮助他们建立起与文化母体的血脉联系,从而成为一个有根、有魂、有担当的“整全的人”。这份担当,要求我不仅是一名知识的传授者,更是一名文化的传承者和价值的引领者。
三、经典文本的当代价值:教育创新的“活水源头”
有人认为,经典属于过去,与强调创新、技术的当代教育格格不入。但我的实践恰恰证明,经典文本是教育创新取之不尽的“活水源头”。
首先,经典提供了教育创新的“思想启示”。当我们探讨“项目式学习”时,其核心理念——“在做中学”——不正与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乃至王阳明先生所谈“知行合一”一脉相承吗?当我们倡导“以学生为中心”时,卢梭在《爱弥儿》中呼吁的“自然教育”,尊重儿童天性的思想,孔子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因。这些便是其重要的哲学先声。理解这些思想的源头,能让我们的创新实践更有深度和方向,避免陷入盲目追求形式的误区。
其次,经典是教学设计与课堂对话的“宝贵素材”。在教授批判性思维时,我会引入《庄子》中的“濠梁之辩”,让学生探讨认知的主观性与客观性;在引导学生思考科技与伦理时,《弗兰肯斯坦》的故事便是一个绝佳的讨论起点。经典文本所蕴含的永恒矛盾和深刻人性,能够激发最高层次的课堂对话与思维碰撞,这正是任何标准化课件都无法替代的教育价值。
最后,经典赋予我们一种“历史的眼光”。通过阅读《礼记·学记》,我们能看到古人对教育规律的精辟总结;通过了解孔子“有教无类”的理想,我们能更深刻地理解教育公平的当代意义。这种历史的纵深感,能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教育变革浪潮中,保持一份清醒,辨明哪些是转瞬即逝的浪花,哪些才是奔流不息的方向。
从被《论语》启蒙的少年,到站在讲台上引经据典的教师,我的成长轨迹与经典阅读密不可分。经典,它沉静如海,却蕴藏着塑造灵魂的巨大能量;它古老如星,却始终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我深信,我们的使命之一,便是守护好这片精神的星空,并努力将星光引渡给每一个学生。在创新教育的道路上,让我们时常回归经典,从中汲取智慧、勇气与力量,培养出能够立足传统、面向未来,内心丰盈、负责任的下一代。这,便是在经典的字里行间行走,所能抵达的最美好的教育远方。